——晶云藥物為蘇州代言
2012年以來,“蘇州制造”經歷了“加減乘除”產業重塑,經濟疊加增長,從“世界工廠”快步邁向全球高端制造業基地。
【編者按】
蘇州,既非直轄市也不是經濟特區、國家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但是在全國城市GDP排名中,常年與一眾聲名顯赫的城市比肩而立?!皽p”字上轉型,“乘” 字上創新,也許就是蘇州制造業成功的秘訣。
【主稿】
金秋九月,本應是蟹肥菊黃的季節,可是今年的大閘蟹有點懶。受今夏的持續高溫影響,大閘蟹也經歷了生死“烤”驗,導致成熟期比往年晚了近一個月。不過,蘇州陽澄湖畔的蟹農們對大閘蟹的產量和品質并不擔憂,“有高科技幫忙,我們遠程遙控,給大閘蟹開空調,大閘蟹口感差不了”,蟹農老陳說。
老陳指的“高科技”,是蘇州蛟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蛟視智能)研發的激光成像系統,蟹農通過該系統,實時關注大閘蟹的生長,及時增氧、補草、添加營養成分。
養蟹只是這套系統的附加功能,前不久,蛟視智能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研發出的激光光源使激光車燈價格下降90%以上,被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
“從陽澄湖到太湖,蘇州的激光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蘇州市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處副處長柳緒寧說,蘇州正在布局打造千億級的光子產業集群。這類以數字賦能為基礎的產業創新集群,正是蘇州近年來著力培育的創新發展形態。
“產業創新集群”與“產業集群”,兩字之差,在業內人士看來,“產業創新集群”是蘇州打出的新王牌。
“加”:盛產上市企業和“小巨人”
晶云藥物董事長陳敏華早就關注到了蘇州的新王牌——產業創新集群,“蘇州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主導產業,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晶云藥物成立于2010年,專注于為全球創新藥公司提供國際領先的晶型研發、制劑研發及生產服務,現在處于需要擴大規模的發展階段,正在醫藥產業集聚地建立總部研發大樓及生產基地。屆時政府牽頭,把企業聚集起來,出門左拐有儀器和原材料供應商,右拐有創新藥合作客戶,醫藥產業上中下游企業聚集于此,形成非常好的產業創新生態環境”。
前不久,晶云藥物剛獲評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指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且掌握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這是對晶云藥物12年深耕晶型研發細分領域及行業地位的認可。跟它同時獲評的蘇州企業,一共123家。蘇州市工信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蘇州累計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2家、省級398家,數量均居江蘇全省第一。
晶云藥物分析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同樣高居江蘇乃至全國前列的,還有蘇州的上市企業數量。
8月24日,蘇新服務登陸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為今年以來蘇州第21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僅8月份就有快可電子、大健云倉、蘇新服務三家分屬不同行業的公司先后上市。至此,蘇州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233家。
蘇州專精特新上市企業數量更為可觀。去年9月,乘著北交所成立的“東風”,4家蘇州企業在北交所上市,數量上僅次于北京。去年11月,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數據資源所中小企業室發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發展研究》顯示,上市“小巨人”企業數量Top10城市排名中,蘇州以1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的數量位列第四。 2021年,蘇州以占全國0.09%的國土面積和0.77%的人口,貢獻了A股IPO數量的6.7%。
在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企業服務處(中小企業處)處長何摧看來,蘇州多年來堅持制造強市,制造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蘇州制造”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基礎。十年來,蘇州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2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2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6,年均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跨過3萬億、4萬億兩個臺階,2021年達4.2萬億元;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體系完備,擁有16萬家工業企業,涵蓋35個工業大類、171個工業中類和505個工業小類。截至去年底,近三分之一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蘇州投資項目400多個。有“智能制造奧斯卡”之稱、代表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的“燈塔工廠”,蘇州目前有5家、占全國1/7。
“減”: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減負
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是蘇州5家“燈塔工廠”之一,作為德國工業4.0的發起者以及領先實踐者,這家第一批入駐蘇州工業園區的企業,目前在蘇州除了擁有一座世界“燈塔工廠”,還有兩座“江蘇省智能車間”、一座“市級智能工廠”,現正在籌建第五家工廠。
“我們會繼續在智能制造與自動駕駛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公司總裁安德睿說,在蘇州市政府及園區出資、牽頭引導下,該企業從汽車零部件制造商,轉型成為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移動解決方案提供者,近200名工程師先后為240多家企業提供咨詢診斷服務和升級改造支持,從診斷咨詢到解決方案、技術及設備的供應,后期設備管理維護等全環節。
博世汽車電子生產線上AR技術輔助遠程設備維護。受訪者供圖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近年來蘇州傳統產業的主攻方向。蘇州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回憶,蘇州工業園區有條路叫蘇虹路,長14公里,曾連接起了一長串世界名企,“蘇州堵車,全球缺貨”在這里曾經真實上演過,有人曾開玩笑說,這里當時是名震長三角的“IT產業走廊”。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蘇州的出口貿易放緩?!斑@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產業科技含量不高,必須轉型,就是向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但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并不容易。有的企業“缺數據,不能轉”,有的“缺資金,不愿轉”,還有的企業“缺技術,不會轉”,“缺方案,不敢轉”。
“因企施策,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該位負責人說,比如對于“缺方案,不敢轉”,累計投入超1.2億元,搭建了“智造服務超市”——蘇州市智能制造融合發展中心,系統展示智能制造新技術、新產品、新平臺和新解決方案,樹立“智改數轉”樣板;對于“缺技術,不會轉”,發動博世汽車等標桿企業,輸出“燈塔工廠”建設經驗。2021年,全市實施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10634個,涉及工業企業715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54家。
9月6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2022中國企業500強”榜單,蘇州有9家企業上榜,其中的沙鋼集團、盛虹控股集團、恒力集團等,都是經歷了“智改數轉”的老牌蘇企。
9月7日,在沙鋼集團一條生產線的操控室內只有寥寥數人正在全神貫注地注視著一個超大顯示屏實時報送鋼水量、澆鑄時間、溫度等數據,鋼水從高處澆鑄下來后就立刻開始冷卻成型,這與傳統印象中的超長車間、上百工人同時操作、生產環節繁多完全不同。
沙鋼集團總經理施一新說,這條生產線采用了超薄帶鑄軋技術,全長50米,從鋼水冶煉到軋制全環節只需要35人,生產智能化程度達到80%左右,煉鋼可實現數字化監控;而傳統生產線全長近800米、占地面積大,需要300余人參與生產,煉鋼程度對工作人員的依賴程度很高。
波司登工人在模塊縫制區作業。萬程鵬 攝
老牌羽絨服企業波司登,也經歷了艱難的數字化轉型。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晨華回憶,2014年,波司登很多款式開始滯銷,恰逢他到北京拜訪客戶,把公司產品作為禮物送出,對方說,“謝謝你,我拿回去給我爸穿”,“那一刻,我開始意識到,雖然品牌依舊有名氣,卻老化成了爸爸媽媽穿的衣服,失去了主力消費群體的關注,必須轉型升級,從傳統制造模式中走出來”。
王晨華說,摸索到2018年,波司登終于找準了數智化轉型方向,“如今,智能技術融入到生產、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傳統羽絨服制作過程中,比如縫口袋、充絨等工序極其依賴熟練工,單縫口袋這一個技術有的人就要練2-3年,人工充絨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含絨不均,現在我們的智能工廠有了智能模板機、自動充絨機,短時間內就可以培訓工人熟練操作機器進行縫制等環節,在提高產品質量、美觀度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工操作難度”。
“乘”:創新賦能,科創軍團“出圈”
9月2日,2022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在蘇州市吳中區舉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蘇波致辭時,對蘇州的機器人產業作出了較高評價,“蘇州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尤為強勁,集聚了一批行業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及人才隊伍,集群優勢突出”。
去年,科技部授予蘇州三塊含金量很高的牌子,其中一塊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另兩塊分別是“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
蘇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區兩中心”是蘇州創新矩陣的新陣型,十年來,蘇州打造科技創新“強引擎”,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9.2%提高到了2021年的67.5%;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從2.5%預計增至3.9%;高新技術企業從1864家增加到11165家,增長7.38倍。在2021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蘇州位列全國第五,是前五名中唯一地級市。不少蘇州企業“劍走偏鋒”,死磕原創技術,練出了很多的“獨門絕招”。
以生物制藥為例,6月,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信達生物宣布,公司研發的抗癌殺手锏——PD-1單抗達伯舒獲批,將用于胃及胃食管交界處腺癌的一線治療,價格只有同等規格進口藥的四成左右。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業,用了十年時間建立起一條包括32個新藥品種的產品創新鏈。
好孩子集團總裁、創始人宋鄭還感覺,這十年來,蘇州的科創氛圍越來越濃,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蘇州十分倚重與大院大所的合作,不斷推動產業向“產學研”一體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已累計與260多所國內外高校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其中,中科院在蘇州建設的科技載體機構就達34家。
法國設計師參與打造的集科技、時尚、自然于一體的好孩子生態館。受訪者供圖
“我當時有句話被行業盛傳:做嬰兒車的企業,再大也還是小企業,只有做汽車兒童安全座椅的企業才能夠建立起技術壁壘,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杰出企業”,宋鄭還說,在創新氛圍推動下,好孩子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擔當首席科學家,還與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校簽署合作項目,用23年時間逐步在兒童安全座椅領域成為創新引領者,標準制定者,旗下所有品牌汽車兒童座椅總銷量居全球第一。
“除”:優化營商環境破除發展堵點
從企業成立到研發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蛟視智能只用了7年時間,創始人黃帆不僅憑借該技術,在4月科技部主辦的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上,斬獲總決賽最高獎項,還成為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黃帆回憶,2015年,在法國讀博士時,他參加了“贏在蘇州”全法創新創業大賽,憑借“激光探照技術”項目獲得一等獎,“沒想到,蘇州直接把創業擂臺設在了法國,我下定決心到蘇州扎根?!?/span>
創業之初,蘇州的營商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給他們提供千萬元的資金支持,還有管理培訓的機會。政府相關部門擔心企業初創不懂市場,就在媒體上大力宣傳,“我記得很清楚,我們的第一個客戶就是通過政府宣傳找上門來的?!?/span>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報告2021》中,蘇州首次參評并被評價為“表現優異”,排名全國第六位。在全國工商聯2021年發布的“萬家民營企業營商環境”調查中,蘇州營商環境蟬聯全國第三,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
蘇州市營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年來,從2013年的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系列政策,到2021年“營商環境4.0版”聚焦31個方面具體舉措,蘇州營商環境經歷了“學習、借鑒、對標、構建”的過程,不斷通過營商環境改革破除發展堵點,逐步形成了具有蘇州特色的營商環境體系。
在蘇州市發改委法規處相關業務負責人看來,蘇州特色的營商環境體系有一個鮮明的特征,“蘇州的市花是桂花。不少企業家將蘇州的營商環境形容為桂花,暗香充盈卻不露蹤跡。我剛開始以為,完善營商環境必須常跑企業,這樣才能了解企業需求,可很快發現,這種想法已經落伍。我們要做的是平時不打擾企業,只要企業有困難就及時出現”。
亞盛藥業董事長楊大俊感覺,“暗香充盈”體現在不少營商環境小細節中。比如生物醫藥企業進口真空、防光等特殊貨物時,如果在普通環境下直接拆箱查驗,會影響貨物性能和品質,園區建立口岸與屬地協同監管機制,實行“口岸外觀查驗+目的地綜合處置”。貨物在口岸進行外觀檢查后快速驗放,全流程閉環運輸至目的地后,再由相關部門進行監管處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相關特殊貨物快速通關,為生物醫藥企業研發和生產經營提供有力支持。
營商環境優化,對地方來說,拼的不是一次性補貼,而是綜合實力。對此,多年持續在蘇州工業園區加碼、升級功能的跨國企業們最有話語權。
康美包復合工段中央控制室。受訪者供圖
2002年落戶蘇州的康美包,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無菌食品飲料紙盒包裝及灌裝系統供應商,2012年以來迎來了快速成長,“從無菌紙盒、吸管,到無菌灌裝生產線,再到提供技術服務,為客戶提供完善的整體解決方案,康美包一步步發展壯大,與本地優質的營商環境、高效的政策支持和靠前的政府服務密不可分,”公司總裁范立冬說。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上半年疫情,交通不暢,他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及政府相關部門設立專屬網格員一一對接企業,保障基本的物流通暢,包括外地員工返回蘇州等大小事都積極回應解決,并且定期走訪企業,從高層到基層員工,主動詢問需求、關心運營情況?!鞍ㄏ募居秒娎щy,企業在積極響應配合園區工作的前提下,園區和當地政府也充分保障了企業供電”。
【個人口述】
好孩子集團總裁、創始人宋鄭還:只有創新才能保持領先
上世紀90年代,好孩子嬰兒車成為中國銷量冠軍,但我們還不是世界名牌。
1996年,我們進入國際市場,采用的是OPM方式,即自主產品設計,貼牌國際品牌。到2007年,我們拿下了歐洲嬰兒車銷量第一名,但是,這也只是生產中國產品,并沒有創下中國品牌。
所以這十年來,我們用世界資源做世界市場、用世界資源做中國市場,2014年先后并購了德國高端兒童安全座椅品牌Cybex和美國著名的中低端嬰童用品品牌Evenflo,選中這兩個品牌,經過了深思熟慮,是我們全球化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5年后,Cybex就從只有6800萬美元的規模,擴大到4億美元。Cybex的增長,說明了“好孩子”全球化的成功,經營自己品牌的成功。
這十年,“好孩子”獲得了不少榮譽,有國外咨詢機構調研,汽車安全兒童座椅領域,我們是全球零售終端的零售額第一名;在全世界的童車市場中,每三輛嬰兒車里就有一輛是“好孩子”。1996年我們和國外客戶介紹“好孩子”是中國品牌、中國企業,誰也不接受。但現在,我們說產品是made in China,全世界已經普遍接受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背后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創新”。上世紀90年代,“好孩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國內市場,可仿造品很快就跟上來了。人家仿造,你怎么辦?從那時起,我們就深刻意識到,必須創新,自己打倒自己,不能靠一個產品吃一輩子。只有做創新的“好孩子”,做世界上沒有的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才能一直保持領先。所以這十年來,我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在全球建了8個研發中心,建成了世界級實驗室,現在一款嬰兒車,要做3000多種有毒物質檢測,是歐美法規要求的15倍多;一次汽車座椅實車對撞試驗,強度是歐美的2.56倍。
創新特別是新產品研發,投入非常大,但是很值得。上個月,我們的美國公司收到消費者的一封感謝信,這個消費者遭遇了嚴重車禍,整輛車倒翻過來,可是坐在“好孩子”安全座椅上的小孩子,沒有受到任何傷害。這就是堅持創新的回報。如果問我,中國企業增長的動能在哪里?我的答案就是“不斷創新,自己打倒自己”。
【同題問答】
陳敏華 海歸創業者
新京報:為什么選擇蘇州?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陳敏華:我有幾方面考慮,首先蘇州有國際化的產品;其次蘇州留得住人才,能夠扎根在這里、對蘇州有歸屬感;第三是員工能在蘇州找到工作、創業和生活的平衡。
新京報:投資過程中,獲得過蘇州方面實實在在的幫助嗎?
陳敏華:剛到蘇州時,當地政府就有專門針對醫藥行業的扶持政策。晶云藥物多次拿到創業人才等方面的獎項及資金支持,這些幫助對創業企業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新京報:這十年,感覺蘇州變化大嗎?
陳敏華:十年前企業數量還是比較少,與當下上千家企業集聚這里的產業氛圍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去吸引人才已經非常有自信了,就是“要來就得到蘇州這里來”的態度。
原文鏈接:蘇州制造:“減”字上轉型“乘”字上創新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